Site 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2025年国际电子、通信与智能传感研讨会系列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6日 11:20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


报告地点:中南大学天心校区电子楼601报告厅

报告时间:2025921日(周日) 9:00-15:00

 

报告一题目:基于CMOS工艺的太赫兹雷达与成像芯片

报告人:马凯学教授,天津大学

报告人简介:

马凯学,天津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IEEE Fellow,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天津市杰出人才,首届天津市十大年度人物。现任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天津市集成电路协会会长,天津市成像与感知微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国电子学会青年科学家微波与电路系统专委会首任主任委员、国际微波领域顶级期刊IEEE TMTT副主编、IEEE国际微波学会MGA区域10中国和新加坡协调人、IEEE Microwave Magazine客座主编等,现任MTT-S TC4委员及演讲人等。研发成果部分转化公司主打产品销往欧美或用于我国在轨卫星和地面通信系统等,实现首个低功耗可重构60 GHz SiGe毫米波系统SOC设计,封装和系统测试,并完成高速无线通信系统,成果为数十家科技媒体报道并获新加坡信息通信科技联合会新兴技术提名奖等奖项。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天津市教学成果特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首届天津海河英才创业大赛海外人才创业赛特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等10项国际奖项、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等。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杰青项目、重点项目、专项项目、面上项目等。发表英文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SCI/EI检索论文580余篇, 其中IEEE核心刊物文章300余篇。


报告内容简介:

太赫兹(THz)波介于微波与红外线之间,凭借这一独特优势,它兼具光波与电磁波的双重特性。课题组针对太赫兹雷达芯片和成像芯片开展了专项研究。首次报道了太赫兹(THz)波介于微波与红外线之间,凭借这一独特优势,它兼具光波与电磁波的双重特性。基于这些特性,我们针对太赫兹雷达芯片和成像芯片开展了专项研究。本文首次报道了采用28纳米CMOS工艺、配备4TX-4RX阵列及天线封装(AiP)的140 GHz调频连续波雷达收发器。通过高功率幅相调制四极管、低损耗功率合成器基高功率功放(PA)以及腔背式天线封装技术,无需透镜即可实现28.7 dBm的最高等效发射功率(EIRP)。接收端实现22 GHz带宽、7.8 dB最小有效干扰噪声(EINF),单通道直流功耗仅53mW。该雷达具备1.3厘米距离分辨率和优异成像性能。我们还首次报道了采用28纳米CMOS工艺制造的220 GHz可重构时分多址MIMO雷达收发器阵列,配备16TX/RX单元。该阵列通过频率倍增器功率分配链路、可重构TRX单元及片上槽贴天线(AoC)实现。在亚太赫兹频段实现了发射阵列EIRP与接收单元EINF的最大差值。发射阵列在19 GHz带宽下达到18.3 dBm EIRP,接收单元实现23.6 dB EINF。雷达展现出0.9厘米距离分辨率和二维距角成像能力。



报告二题目:单比特成像雷达与应用

报告人:黄磊教授,深圳大学

报告人简介:

黄磊,深圳大学讲席教授,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射频异质异构集成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广东省智慧低空感知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首届),中国电子学会会士,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等荣誉;已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部委计划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深圳市孔雀团队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300篇,其中SCI论文200篇(IEEE期刊论文150篇),入选全球前2%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2020-2023),拥有授权专利100多项。获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序1 & 2)、中国雷达行业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序1),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创新金奖1项(序1),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5次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编委和资深编委,中国无线电协会雷达产业分会会长,深圳市电子学会副理事长。


报告内容简介:

无人机载单比特雷达成像可广泛应用于低空测绘、精准农业、现代战争。针对无人机载SAR成像的需求,本研究设计和开发了功能完整的成像雷达系统,开发了无人机载SAR运动补偿新算法,满足SAR自聚焦算法的稳健性和实时性要求。同时,研究了无人机载频移单比特SAR成像系统,在减少雷达数据量的同时,降低单比特量化带来的SAR图像质量损失,通过对无人机载小型SAR系统和成像算法开展实际场景测试,验证了真实环境中雷达系统成像性能。

 


报告三题目:AI Sensor助力智慧农业

报告人:平建峰教授,浙江大学

报告人简介:

平建峰,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长聘教授), 研究方向为智慧农业与农业传感器。迄今,已发表SCI学术论文160篇,H指数66。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等。担任国际学术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Associate Editor,《TrAC-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Contributing Editor和客座编辑,《npj Flexible Electronics》和《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客座编辑,以及《Microchimica Acta》《Chemosensors》等期刊的编委。

 

报告内容简介:

人工智能与先进传感器(AI+Sensor)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智慧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本报告旨在探讨“AI + Sensor for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这一农业信息感知新范式,梳理其在国内外的前沿科研进展,涵盖智慧种植、智慧养殖与智慧渔业等关键领域的具体应用。同时,报告将介绍本课题组在动植物生命信息智能感知方面的研究工作,即如何利用多模态感知与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复杂动植物生命信息的智能化、精准化解析,为农业智能化升级提供新思路。

 


报告四题目:高增益小型化天线及其密集阵列研究

报告人:唐春明教授,重庆大学

报告人简介:

唐明春,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国家杰青/优青获得者,近年来一直从事高效率小天线及其密集阵列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JKW/ZF项目、教育部项目等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获得国家一级学会/协会奖励2项,担任IEEE AWPLIET MAPIET EL等副主编。


报告内容简介:

具有定向高效率辐射特性的高增益电小天线,由于其诸多独特的性能优势,例如电小尺寸、高效率、高增益、宽波束定向辐射等,近年来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本报告将从基础理论、设计准则、工程实践逐步汇报近期课题组在高增益电小天线及其密集阵列方面的研究进展。

 


报告五题目:锌溴(液流和静态)电池研究和应用

报告人:王法星教授,东南大学

报告人简介:

王法星,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青年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国际先进材料学会会士。博士毕业于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随后于2020年至2021年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先进电子制造中心(cfaed)2021年至2023年在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长期开展电化学能源存储与转化相关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在能源和材料领域期刊共发表SCI论文110余篇,引用1.3万余次,H指数57,获授权德国发明专利1项和中国发明专利2项。自2022年至今兼任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编辑, CrystalsInorganicsJournal of Energy and Sustainability编委以及eScience等多个期刊的青年编委。此外, 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瑞士国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和Nat. Commun.Chem. Soc. Rev.AngewAdv. Mater.Mater. Today40多个期刊的审稿人。


报告内容简介:

金属卤化物电池(尤其是锌溴电池)凭借原料丰富、成本低廉、电化学可逆性优异等优势,在电网级储能领域备受瞩目。当前锌溴电池的研发应用仍面临两大挑战:其一,溴的氧化电位与析氧电位相近,容易引发析氧副反应;其二,溴的挥发性极强,稍高工作温度就可能导致活性物质流失。本次演讲将首先梳理锌溴电池(液流式与静态式)的研发历程,接着分享我们在攻克技术难题方面的探索成果,最后展望金属卤化物电池的未来发展前景。演讲还将重点探讨安时级锌溴电池的中试生产与实际应用。

 


报告六题目:功率器件自激振动在线检测技术

报告人:何赟泽教授,湖南大学

报告人简介:

何赟泽,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主持国自科面上、中英国际合作交流、重点项目课题、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广东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百度松果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英国皇家学会牛顿流动基金Newton Mobility Grant,入选ScholarGPS.com评选的全球前0.05%顶尖学者Highly Ranked Scholar,近五年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和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获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攀登奖、湖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奖项。担任Measurement副编辑AE,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Google学术总引用7000余次。

 

报告内容简介:

功率器件是电能变换的核心器件,对其实施有效的状态监测技术对于保障电力设备的可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表明,功率器件在开通关断瞬间能够产生并释放机械应力波(电磁声发射),通过提取其参数特征有望实现对功率器件的在线监测。然而,功率器件机械应力波的在线检测技术面临测量困难、机理不明、表征不完善的问题。针对功率器件机械应力波的测量难题,提出了适用于功率器件的三种机械应力波传感与测量方法;针对功率器件机械应力波的产生机理不够明确的问题,提出了电磁力及热弹效应两种理论模型;针对机械应力波与功率器件状态映射模型不完善的问题,研究了功率器件健康时的工作状态、芯片退化以及封装退化对机械应力波的影响。

 


报告七题目:ZCube:一种低成本高性能的新型智算集群组网架构

报告人:李丹教授,清华大学

报告人简介:

63b8491eca5606ad86ce93f6f2edfa71

李丹,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IEEE Fellow。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领域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授权专利50余项。担任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负责人,曾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网络空间安全治理专家组副组长。获教育部青年科学奖,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报告内容简介:

在大规模智算集群中,网络成本占比约15%~20%(高于传统数据中心的10%左右),且网络性能对训练和推理系统性能的影响较大。我们提出了一种低成本高性能的新型智算集群组网架构ZCube,相比业界当前广泛采用的智算组网架构ROFT、以及业界目前最优智算组网架构HPN 7.0ZCube在将网络成本降低28%~54%的同时,还将网络性能提升17%~39%ZCube论文发表于SIGCOMM 2025,被评价为“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way we think about and understand networking”。

 

 

报告八题目:基于玻璃基板的毫米波液晶相控阵列,用于无线通信和成像应用

报告人:蒋之浩教授,东南大学

报告人简介:

蒋之浩,东南大学学士(2008),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2013)。现任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天线理论与技术、微波毫米波电路、电磁解析方法等方向的研究,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和国内外企业合作研究项目共20余项。在Nat. Commun.EngineeringAdv. Mater.IEEE T-AP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主编2部英文学术专著(Wiley/IEEE出版),其中1部入选IEEE Press Series on Electromagnetic Wave Theory;已授权9项美国发明专利及20余项中国发明专利。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获得多项省部级和国际学术奖励,指导学术获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10余次。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副主编、8个国际/国内会议技术委员会共主席。

 

报告内容简介:

B5G/6G通信和天地海一体化网络的新技术需求,呼唤着低成本、具有强大波束形成能力的毫米波阵列的发展,这些阵列被用作核心前端设备,用于在空间/频谱域中定制电磁辐射。实现这种波束形成辐射孔径的传统方法,要么依赖于由复杂移相网络馈电的天线阵列,要么采用基于沿不同路径传播的波的相位累积的聚焦透镜。前者主要应用于微波和毫米波领域,而后者则通常用于红外和光学应用。向列相液晶(LC)具有介于晶体固体和非晶液体之间的物质状态,表现出单轴电磁响应,其光轴可电旋转。这导致在广泛的电磁频谱范围内,液晶的相对介电常数可电压控制调谐,从而为低成本、大规模波束形成阵列开辟了道路。在本次演讲中,我们将报告基于玻璃基板的液晶相控阵列在毫米波频率上的最新进展,包括阵列架构和设计、慢波移相结构以及阵列演示。此外,还将介绍与这些基于液晶的阵列相关的校准技术,这些技术旨在提取所制造液晶阵列中每个通道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