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湖南省研究生创新论坛—“智网.智通.智算”论坛系列主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7日 15:41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


报告时间:202511229:00-15:00

报告地点:中南大学天心校区电子楼601报告厅 


主题报告1 4D 天线新范式---蜂窝结构赋能的新型电磁结构

报告摘要:

利用纸质蜂窝结构卓越的机械稳定性、电磁适应性和超轻特性,提出一种面向赋能辐射的4D天线新范式。除了蜂窝的三维结构外,其“第四维”体现在蜂窝壁面印刷的不同形状、尺寸的金属结构,为辐射调控带来极高灵活性。本次报告将系统阐述相关理论、设计方法、仿真策略与制造工艺。实验展示了具备广角扫描能力的球面与平面透镜:两类设计均实现卓越的波束扫描性能,并在极限扫描角下仍保持增益近乎恒定。其中,平面架构在广角工况下优势尤为突出,在±50°的扫描域内增益波动<1.5 dB。与现有介质或PCB方案相比,纸质蜂窝方案具备极高的性价比和减重优势。实测结果验证设计原理,在辐射方向图、带宽与扫描特性上与数值仿真高度吻合。潜在应用包括需多波束广角覆盖的下一代卫星通信、新兴无线接入场景,以及射电望远镜系统。

IMG_256报告人简介:

薛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Fellow,国家海外高层次专家。2017年起任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院长,2020年起兼任华南理工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20202023年任华为2012实验室天线首席专家,2020年至今担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发表SCI论文600余篇、会议论文400余篇,获中国专利100余项、美国专利40余项。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7IEEE 国家天线与电波传播学会Wheeler奖。长期从事微波、毫米波与太赫兹集成电路及天线研究,成果主要应用在在新一代通信、卫星通信、无线传感、导航等领域。

 


主题报告2面向科学智能的加速计算

报告摘要:

科学智能正成为高性能计算领域一个重要的新兴应用,本报告分析高性能计算面临的新形势和发展趋势,围绕科学智能典型应用场景,介绍算法和体系结构协同优化的最新技术进展。            

 


 

IMG_256

报告人简介:

谭光明,研究员、博导、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高性能计算机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参与了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研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任IEEE TPDS编委和多个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和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

 

 



主题报告3未来IP基础网络演进的探索研究

报告摘要:

随着AI及算力的广泛应用,以及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演进,ICT融合将进一步向DOICTDigital, Operationa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超融合发展。DOICT超融合能充分发挥新型网络的技术优势,承接AI及算力带来的深度变革,全面挺进实体经济主战场。本次报告通过探索和揭示计算、应用、网络和通信四者的演进发展趋势,描绘一种以算力服务化为锚点的支持DOICT超融合的未来IP基础网络愿景。愿景的实现需要改变现有网络在地址空间完备性、端到端通信原则、应用与网络耦合关系、广义确定性通信等原始设计逻辑和系统架构缺陷,并且充分考虑所有新型网络技术都无法回避的与现有基础设施兼容难题。学智能正成为高性能计算领域一个重要的新兴应用,本报告分析高性能计算面临的新形势和发展趋势,围绕科学智能典型应用场景,介绍算法和体系结构协同优化的最新技术进展。 

IMG_256报告人简介:

杨冬,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移动专用网络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北京市通信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国家铁路局装备技术中心科研管理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杰青。长期从事网络体系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在新型专网网络体系及关建技术创新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应用在智能制造专网、高铁专网等领域。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主题报告4 移动智能体信息物理融合通信组网技术

报告摘要:

在万物智联的趋势下,联入网络中的智能体节点越来越多。这些智能体节点感知和计算能力强,还具备灵活的移动性(比如无人机等),由此呈现出显著的信息域与物理域融合特性。信息物理融合的通信与组网技术会带来显著的优势:一方面是扩展了通信网络资源优化和调度的维度,可以综合利用通信、计算、移动控制能力来提高智能体网络的整体效能;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物理环境和上层任务选择更合适的通信机制和组网协议。信息物理融合的智能通信与组网技术在下一代通信网络、智能化工业互联网、无人系统通信组网等场景都有光明的前景,本报告将介绍当前的相关研究现状、信息物理融合的无人集群组网关键技术突破、未来的趋势等。

c3500fb39e5059e68fee3326954612ed报告人简介:

赵海涛,男,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导、电子科学学院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无线通信与网络方面的教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领域重点项目等10余项,在IEEE JSACTWC和《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等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编著教材4部。成果获军队/学会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曾入选国家级青年、省级杰青和国防卓青等人才类项目,担任过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等多个国际期刊的客座主编。

 



主题报告5 iFairy: 首个复数量化大模型

报告摘要:

iFairy 是首个复数 2-bit 训练时量化方案,也是首个预训练复数大模型,创新性地将模型权重限定在复数集合 {±1, ±i} 上。借助相位映射与 PhaseQuant 策略,矩阵乘法可退化为符号翻转、实虚部交换和加减运算,从而几乎完全消除乘法指令。该方法在保持 Transformer 架构兼容性的同时,将存储需求压缩至 FP16 的约 1/8,大幅降低推理延迟和能耗。实验结果表明,iFairy 在语言建模和若干下游任务中性能接近甚至超越同规模全精度实数模型,展现出超低比特、硬件友好的潜力,为未来端侧部署和跨学科应用拓展了新思路。 

IMG_256报告人简介:

杨仝,北京大学PKU-DS实验室负责人,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大-小米大模型联合实验室主任,北大-360大模型联合实验室主任,北大-开物金如意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北大临港-九章云极大模型联合实验室主任,北大临港大模型研发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语言模型关键技术与概率数据结构。近年发表一作/通信作者CCF A类论文100余篇。提出首个复数大模型iFairy,实现了2比特的量化精度超过了量化前16比特实数大模型。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首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主题报告6 卫星遥感时敏智能图像处理基础模型模型并行训练中的显存优化技术

报告摘要:

智能化遥感卫星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领域,然而高光谱等高通量遥感卫星数据吞吐率普遍在 Gbps级,受卫星载荷算力、通信、信号质量限制,在轨高通量图像处理普遍存在模型算不快、数据传不完与目标看不清的挑战。报告针对“感算传一体”低轨卫星高通量图像处理与传输挑战,系统性介绍团队在星载高通量存算一体智能载荷设计方法、高能效类脑模型优化、语义无损图像压缩等方面的探索性研究,以实现在轨数据计算与传输效率数量级提升。

 

IMG_256报告人简介:

周喜川,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党委书记,类脑感知与普适智能科学研究院负责人(isbi.cqu.edu.cn);主要从事智能信号处理方法与系统设计研究,先后承担嵌入式人工智能领域国家重大专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华为、中核、中电科集团等头部企业项目的持续。在IEEE TNNLS, IEEE TIP, IEEE TGAS, IEEE TCAS-1等期刊杂志上,以及ICMLAAAI等智能领域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先后入选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重庆市英才计划,获重庆市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主题报告7 基于多端口网络理论的天线及智能超表面设计

报告摘要:

半自动化的天线设计与布局是天线领域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更是实现多功能复杂天线系统的关键技术。报告针对终端天线和超材料表面的方向图综合、效率优化、可重构等问题,以多端口网络理论为基石,以像素化结构为基本形态,以电抗加载为手段,探讨基于多端口网络的天线优化物理机制,实现多目标、多维度的天线及超材料半自动化设计。基于多端口网络理论的天线设计方法完成了终端天线、全向天线、多状态极化可重构天线设计、频率选择超表面、准比特超表面等设计,使其获得更小的尺寸和更优的性能。

IMG_256

报告人简介:

李慧,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日本东北大学客座教授,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入选辽宁省“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计划、大连市科技之星、大连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等。获IEEE-APS青年科学家大使、ACES青年女科学家,IEEE NEMO女科学家奖等。研究方向包括特征模理论,多端口网络、终端天线、机器学习辅助的天线设计等。担任国际期刊IEEE AWPL副主编,IEEE天线与电波传播学会教育专委会委员等

 




主题报告8 下一代生命健康信息系统的智算内核:架构、挑战与范式变革。

报告摘要:

智能计算的前沿发展是本次论坛的核心议题之一,其正引领生命健康领域的范式变革。报告的核心是提出一种 “感知-建模-适配”三阶智算框架,以此构建系统新架构。该架构旨在将人体健康数据的自主获取与智能计算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一个能够主动感知、智能决策、并自主优化的健康服务系统。将深度剖析实现这一愿景所面临的三大核心挑战:从“泛在感知”跃迁到“临床可参考”的信息维度与可靠性挑战;从“统计相关”深化为“非线性映射”的模型精准度与可解释性挑战;从“算法创新”贯通至“监测预警”的服务闭环与系统集成挑战。最后,报告将展望这一智算内核如何引领健康计算向个性化、前瞻化、普适化的范式变革,并分享应对上述挑战的思考与技术探索。

IMG_256

报告人简介:

罗静静,中南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泛在健康感知与计算、智能医疗康复机器人。近五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5项,累计主持经费1400万元,以第一/通讯作者在IEEE R-BEIEEE JBHIIEEE RA-LESWA等领域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30篇,授权发明专利40项,研发的无感-连续老人监护系统、仿生脉诊机器人、神经反馈手指/腕协同康复机器人等多类医疗辅助系统在多家机构应用,服务超5000人次。相关成果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入选工信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揭榜任务。